膝蓋痛比你想得更複雜!膝蓋痛就醫該注意的事

膝蓋痛就醫 說清楚部位

「我膝蓋痛,XXX去治療一次就好了,為什麼我弄了這麼久?」在跑步時遇到朋友的朋友,他深深地被最近的膝蓋痛困擾,覺得老天對他不公平,一樣的膝蓋痛,有人一兩天就好,有人卻被困擾了非常久。

馬拉松和單車比賽的季節到了,不管是田徑場還是河濱,都可以看到呼嘯而過的跑者和騎士,同時診間也出現越來越多膝蓋痛的人,因此在這邊跟大家分享看似簡單、實則複雜萬分的膝蓋,以及該如何尋求協助與常見的膝蓋往內夾(knee valgus, 膝外翻)問題與治療方向。

首先,在台灣,因為醫療資源相對容易取得,建議大家可以在看診時跟醫師說明:

 

痛在哪裡

膝蓋痛時只說膝蓋痛是遠遠不夠的,畢竟醫療人員是無法通靈的。有的時候,在彼此很熟悉的情況(帶隨隊的選手、或持續追蹤的個案),確實可以很快有方向。但畢竟大部分的人並不熟悉怎麼說明,可以粗略地將前面的膝蓋分為五個區域,跟醫療人員說一下膝蓋的「哪邊」痛。從外觀來看:可以從髕骨為中心,劃分成上、下、內、外。

醫師和治療師則需要經過徒手或是儀器測試,去評估可能的問題:通常會從結構、動作去著手,有的時候有些人會有一個以上的問題需要解決,因此及早了解情況有助於解決問題。

 

痛的類型

  • 明顯腫脹、熱、疼痛:可能急性發炎或正在發炎。

  • 在做動作時會痛:可能是發炎後期、組織病變或是動作問題。

  • 做動作不痛、休息會痛:可能是循環變差導致,或是持續的物理壓力導致疼痛。

 

常見動作問題

膝蓋痛通常不是只有膝蓋的問題,有可能是屁股和動作控制的問題,因為沒有一個關節是單獨運作的,往往彼此之間互相影響。個案的情況可能是在跑步的過程中膝蓋往內夾、腳踝不穩定、身體過度前傾或後仰。可能都要從膝蓋看出去,再從全身看回來。

舉個膝蓋往內夾(膝蓋外翻)的例子,再次強調膝蓋往內夾並不是一種病,是一種動作的問題,但動作問題可能會因為無法控制髖、膝、踝,導致可能會出現膝蓋痛,進而有組織或是結構的問題,如:髕腱炎、髂脛束症候群、滑囊炎等。

Mellinger 等學者發現髕骨疼痛患者的跑步姿勢常會出現膝蓋內夾、大腿內轉、非支撐腳屁股較低,但並不是刻意改變跑姿就可以解決問題,還是要透過評估給予適當的治療。

 

治療的方向

  • 儀器治療:

    台灣的朋友一定會遇到的通常是儀器治療,因此擺在第一項說明。主要作為症狀緩解、促進循環,促進組織修復。在台灣,健保給付的治療可能會有電療、超音波、紅外線、微波、短波、低能(量)雷射。自費項目目前有體外震波、INDIBA、高能(量)雷射等。

  • 徒手治療:

    透過雙手治療增加活動度或是組織的連動性。也會透過雙手給予動作的引導,讓個案學會動作控制。

  • 運動治療:

    通常不會先在跑步時調整,會在比較慢速和髖鉸鏈下練習正確排列,依序進階至蹲、硬舉、弓箭步、單腳蹲等。

  • 其他治療:

    針劑治療(乾針、針灸、增生、消炎止痛等,台灣地區由醫師執行,物理治療師依法不能進行侵入式治療)、鞋墊協助、營養治療、心理治療等。

 

提醒:衛教文章並無法完全取代醫療人員的專業評估,如果有更多疑問,強烈建議就診實際評估。

 

想看更多嗎?歡迎到 賴冠帆物理治療師的 IG 唷!


賴冠帆 物理治療師
賴冠帆 物理治療師

作者

臺大物理治療所碩士。喜歡享受並體驗生活,在體驗的過程中發現物理治療無所不在。物理治療師是生活、工作、運動表現和競技的好夥伴,透過評估安排後續治療,並視個案需求轉介至其他專業。協助個案解決肌肉骨骼疼痛和動作控制問題、針對骨科術後族群與特殊族群給予運動處方建議。


其他人也看了